
日本扇子之謎/隔間的門
作者:埃勒裡·奎因
更新時間:2017-08-22 11:06:57 [共57章]
最新:第 57 節
埃勒裡·奎因(Ellery Queen),是弗雷德里克·丹奈(Frederic Dannay,1905-1982)和曼弗裡德·本寧頓·李(Manfred Bennington Lee,1905-1971)這對錶兄弟合作的筆名(其寫作在大部分情況下,先由丹奈為小說創作大綱,再讓李把它寫成小說),是20世紀30年代之後的偵探推理小說的集大成者(史上最成功的合作搭檔),共創作了50多部偵探小說。他所創作的奎因偵探推理小說開創了美國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,其奎因探案系列膾炙人口,風靡美國及歐洲,暢銷不衰。小說的主角埃勒裡·奎因(是專業偵探小說作家兼業餘大偵探,在書中和他搭檔的,類似華生醫生的是小奎因的父親——紐約警察局的警官理查德·奎因)也成為家喻戶曉,深受讀者喜愛的人物。
奎因的創作活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。從1929年到1935年為**時期,創作了所謂“國名系列作品”9篇,包括《羅馬帽子之謎》(**作,1929 年)、《弗蘭奇寓所粉末之謎》(即《法國香粉之謎》,1930年)、《荷蘭鞋之謎》(1931年,並在該年兩人辭職成為專業作家)、《希臘棺材之謎》(1932年)、《埃及十字架之謎》(1932年)、《美國槍之謎》(1933年)、《孿生之謎》(即《暹羅雙胞胎之謎》,1933年)、《中國橘子之謎》(1934年)和《西班牙披肩之謎》(應該就是《西班牙海峽之謎》,1935年)。此外,還有原署名為巴納比·羅斯的4部作品,即《X的悲劇》(1932年)、《Y的悲劇》(1932年)、《Z的悲劇》(1933年)和《雷恩先生的最後探案》(即《多利·賴因的最後一案》,1933年)。從 1936年到1939年可以說是探索時期,但沒有什麼令人滿意的作品。1942年開始發表的虛構城市萊茨威爾系列作品,標誌著作者進入成熟時期。不過, 60年代後的有些作品,據說是找人代筆的。
1933年,他們創辦《神秘故事同盟》雜誌,1941年又創辦《艾勒裡·奎因神秘故事雜誌》,主要由丹奈負責編輯工作。自1971年李去世後,便沒有再發表小說新作。1982年,丹奈去世。
節選:
第一章
贏得文學大獎,對於這個瘦小、靦腆、文靜而又漂亮的女性來說,似乎只是平常的事情。一九二七年,她悄然地離開日本以後,就一直在華盛頓廣場後面的住所中幽居著,同時從她的避難所中送出那些有著不可思議的描寫,並有漂亮裝幀的小說作品。以前曾經見到過她的那些人,發誓說,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她是如此的激動、如此的友好。
但人群中的大部分人,以前卻從沒機會見到她,這就使得這次聚會與其說是歡慶得獎,不如說是她的初次亮相。
因為女性通常被認為像小鳥一樣容易受到驚嚇,她也可能因此會經受痛苦的磨難。事實上,她似乎是在挑戰那些對她的忽視。她身上穿著少女式樣的華麗的日本和服,腦後那藍黑色的頭髮梳成蓬鬆而光滑的日本式樣。即使是現場那些眼光非常挑剔的貴族們也放棄了挑剔。卡倫透過這古雅的裝束,把她的優美傳送了出去,這使得那些人知道,挑剔是沒有意義的,因為她即使穿上十五世紀最流行的女裝,也不可能比現在這身日本式樣的裝束更加悠閒大方。她頭髮中象牙和翡翠的髮簪就像鑲嵌了瑰寶的王冠,實在可以說,卡倫那天晚上猶如王室貴族一樣。她壓抑著心中的興奮,顯示出訓練有素的平靜,接待著她的客人,就像女王在加冕典禮上的表現一樣。